亞馬遜:AI時代的悄然佈局者?

36氪 於 11/01/2017 發表 收藏文章

似乎在互聯網的每一個時代,亞馬遜總能先行一步。

1994年,當中國接通第一次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時, 貝佐斯已經創辦了第一家在線書店,後來成了全球萬貨商店。

2003年,當數據庫還是Oracle的天下時,亞馬遜已經開始了AWS的研發之路,如今雲已成為互聯網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

當下,當Google、微軟、IBM都在宣傳自己的AI技術進展時,鮮有宣傳的亞馬遜卻已將至少百萬台智能音響推入家庭,在世界第一的公有云AWS上提供AI技術支持。

AI時代,亞馬遜還會走在前面嗎?








2017年CES, 亞馬遜並未參展,但支持亞馬遜Alexa系統的產品卻遍佈展會各個角落,媒體統計有超過700個設備。亞馬遜面向C端的AI智能正不知不覺推廣開來。



時間如果回到2014年智能音響Echo推出時,那時的亞馬遜還因為這件產品受到了批判者無情的嘲笑。不專業、無用、極客才會買、不兼容iOS,來自業界的質疑不斷。但少有人會想到,人們居然慢慢的開始喜歡這款產品了,到2016年12月時,已經有超過500萬台的銷量,2016年聖誕節期間的銷量同比增長8倍。

業界不得不承認,一個消費者願意接受的智能家居中控產品正在成型。在此之前,Google 的恆温器、安防攝像頭,蘋果的智能手錶,都未能打開局面。

Google、微軟、蘋果等巨頭紛紛跟進。 2016年I/O 大會上,Google推出Google Home智能音箱;微軟與哈曼卡頓合作,將Cortana智能助手集成至智能音箱;據説蘋果的智能音響也已經在路上了。

對標Echo和Alexa成了科技圈流行詞。今年CES期間,百度發佈人工智能操作系統DuerOS,宣傳口號就是“ 對標亞馬遜Alexa”。國內不少做智能語音助手的創業公司融資時,也從對標Viv, 改成了對標Alexa。

現在, 你可能很難找出幾家不做智能音響的大公司了。國內學徒京東與科大訊飛合作,推出“叮咚”音響,阿里巴巴與飛利浦合作推出智能無線音箱 “小飛”。 LG、聯想等公司也在今年CES期間推出了音響類產品。“ 智能音響領域的聯發科們” 則已經開始提供保姆式的解決方案了。

更多的公司則選擇接入亞馬遜Alexa。從福特這樣的車廠,到華為這樣的手機廠商,紛紛在產品中增加了對Alexa的支持。燈泡、開關、恆温器、攝像頭等硬件產品都開始付費接入ALexa的API。在此前的一個媒體活動上,CTA( CES 主辦方)的首席經濟學家 DuBravac 就表示亞馬遜的 Alexa 目前已經支持 1500 種不同的應用。

事實上,這個在今天開始備受關注的項目始於2011年的126實驗室。直到2015年底,Rawles把106項專利轉到亞馬遜名下 ,業界才恍然大悟,而那時Echo已上市。 據説,這期間亞馬遜 CEO 貝佐斯 一直都是 Echo 的擁簇者



如果説亞馬遜在面向C端的AI方向還有些無心插柳,在B端的佈局或許早有規劃。

2016年底,亞馬遜舉一年一度的re:Invent 大會上,AWS正式推出自己的AI產品線:Amazon Lex、Amazon Polly 以及 Amazon Rekognition,分別定位於可編寫自然人機交互、語音轉換服務以及圖像識別。AWS正式加入了這場人工智能領域的大戰。

稍早兩週前,AI領域的知名專家李飛飛及李佳加入Google,入職雲計算業務新成立的機器學習部門 。雲加AI成為新的趨勢,Google這一行為也被解讀為希望借AI趕超AWS。

作為提升數據處理效率的有利武器,AI 還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落腳點,雲天然的是數據處理的天然土壤。雲端的海量數據,給人工智能提供了寶貴的訓練數據; 公有云市場的絕對領先,則給了AWS 在AI時代的商業先機。已經成為雲服務巨頭們極為看重的市場。

亞馬遜在公有云市場的份額和客户優勢很難被忽略。根據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最新季度數據,AWS雲服務在全球IaaS公開市場份額已達45%,高於微軟、Google和IBM的總和;而云服務業務的利潤則一度佔到了亞馬遜季度總利潤的25%。

時間再回到16年前,亞馬遜還在做在線圖書生意, Oracle還統治數據庫界。計算機科學專業出身的貝佐斯開始改變亞馬遜網站的架構,要求團隊所有的程序模塊都要以通過 Service Interface 方式將數據與功能開放出來。這場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的革命,在2003年開始被放大,終於在2006年迎來了Amazon EC2 (Elastic Compute Cloud) 上線。

然而亞馬遜的這一舉動,並未得到巨頭們的響應。當時,巨頭或忙於競爭無暇顧及,或不曾預料到雲計算的趨勢無意爭取。直到多年之後,才有Google跟進。而那時,亞馬遜已經一騎絕塵。



亞馬遜在AI領域的優勢,或許來自於基於自身業務的感知。

2015年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亞馬遜都是全球最大規模的跨國電商,搶下了海量C端市場用户;2006年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又成了公有云市場領域當之無愧的翹楚,搶下了接近半壁B端市場客户。這使得亞馬遜對於用户的喜好、客户的訴求都有足夠的了解。

這種優勢,在AI時代更難以忽視。
即使第一款成功的終端產品不是音響,海量的消費數據,也使得亞馬遜有足夠的機會,了解用户喜好,推出一款能夠滿足用户需求的終端產品。坐擁近20億用户,這使得亞馬遜有足夠的渠道優勢觸達用户。

而在B端,亞馬遜自身的業務涉及到“零售”、“金融”、“倉儲”、“物流”、“客服”、“視頻”、“技術”等諸多環節,且體量要大於這些行業中的大部分中小公司,這意味着滿足亞馬遜需求的解決方案,幾户可以解決大量中小企業的問題。

過往的很長時間裏,亞馬遜的AI技術都是用來解決自身問題的。從個性化推薦、動態價格優化、供應鏈優化、預測式發貨,再到自動化倉儲、無人機送貨、無人超市,無不是建立在AI技術的支持上的。

個性化推薦是電商領域比較成熟的技術。據説,通過個性化推薦,亞馬遜獲得了10%到30%的附加利潤,而電商市場上的銷售商也有不少收到過亞馬遜靠譜的建議。這些技術最終很可能會落腳到亞馬遜的“預測式發貨”功能上,這個還在專利階段的功能,想要根據用户的偏好,提前將前者的興趣商品配送到距離用户最近的快遞倉庫,一旦消費者下單,很快就能送貨上門。

2013年,亞馬遜第一次躋身全美前十零售商的榜單,動態價格浮動技術功不可沒。每隔十分鐘,亞馬遜就會改變一次網站上商品的價格,背後則綜合了用户喜好、庫存、歷史訂單、利潤預期等多種因素。這使得亞馬遜能以近乎於實時的方式,保持在產品方面的競爭力。這一年,亞馬遜的平均盈利增長了25%。

而這些依託線上積累的AI技術,也在線下搶佔新零售的戰役中被應用。即將在2017年推出的Amazon GO無人超市,背後少不了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無線射頻識別、圖像解析和感測融合等技術的支持。當線上零售開始向線下滲透成為新趨勢時,或許不久之後,人們又會看到無人超市背後多年的故事。



亞馬遜對外的宣傳鮮會提及人工智能這些炫酷的概念,但在自己的產品與服務中,AI卻處處可見。

經歷二十多年的時間和長期的虧損,亞馬遜終於找到了電商、雲服務、Prime 三個盈利方向。在人工智能誕生的第61年,AI技術已經成為新的生產力。AI會成為亞馬遜的第四極嗎?這個方向的討論零星可見,恐怕短時間內也並不現實。

與Google、微軟、IBM、Facebook同屬Partnership on AI這一聯盟,但現階段亞馬遜的商業訴求顯然與其他幾家並不完全相同。Google、Facebook 90%以上的收入來自廣告,微軟的收入主要來自Windows、Office、企業軟件業務,亞馬遜接近90%的收入來自電商。這種歷史積累的慣性,也必將影響這些公司接下來的方向。

接下來的十年中,作為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很可能會希望利用AI技術提升廣告的效率與範圍。作為世界最大的網絡社交平台, Facebook 很可能仍會更關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聯通。而同時具有云與端優勢的微軟,增加營收的切入點很可能還是B端客户與生產力流程。作為全球最大的企業服務商之一,IBM勢必希望將Waston帶入更多領域,並真正產生經濟價值。

但巨頭們還要搶生態。這意味着還要在入口、標準等方面有所建樹。端與雲很可能成為C端與B端的入口。事實上巨頭之間的競爭已然開始,這些年圍繞智能家居生態的競爭一直未停歇。C端的終端形態依然不明朗的情況下,雲服務的增長潛力必然會是戰略重鎮,AI就是強力的工具。

AI技術層面,Google、微軟一直在講的開源、AWS推出的AI功能,本質上並無差別,都是為了賦予自家雲端客户更強的數據處理能力。數據、計算力、算法模型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工智能的效果,這也就基本上意味着長遠來看,這些公司的技術實力有可能會很趨近。而基於技術之上的應用的標準化、通用化,或許會成為接下來重要的戰場之一。


資料來源:36K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