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機器人的愛與性——人機關係革命

36氪 於 15/02/2017 發表 收藏文章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共號“新智元”(ID:AI_era),36氪經授權發佈。

情人節這天,讓我們嚴肅地聊一聊與機器人戀愛和結婚這一話題。在AI領域,國際上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專門的組織在研究這一問題,叫Love and Sex With Robots 大會,目前已經舉辦兩屆,第三屆大會論文正在徵集中,關注情感機器情感、人性化機器人、克隆機器人、娛樂機器人、機器人個性化等話題。大會發起人David Levy 指出,人與機器人婚姻的本質問題,是我們是否承認機器人是“人”。

【人物簡介】David Levy是《Love and sex with robots: The evolution of human-robot relationships》一書的作者,也是第一位在學術領域就這一問題撰寫論文和專著的學者。David Levy早年是一位國際象棋大師,曾在1968年和4位AI專家打了一個著名的賭,説10年之內不會有計算機能在國際象棋上擊敗他。David Levy最終贏得了賭局。這一賭局在某種意義上促進了“深藍”的問世。

Love and Sex With Robots 國際會議

在人機交互領域,過去幾年人們對這些與人合作的機器人夥伴的興趣不斷上升。這種熱潮不僅在一般公眾中非常明顯,印刷媒體,電視故事片,以及在學術界內的覆蓋的增加都證明了這一點。

Love and Sex With Robots 大會為學術界和行業專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在學術研討會上介紹和討論他們的創新工作和想法。

性愛機器人是偉大的進步還是社會發展的危險信號?與機器人結婚,還有那些新的發明,比如電子接吻機器會不會在某一天成為合法的?

2016年12月19日-20日,第二屆Love and Sex With Robots 國際會議在倫敦大學戈登史密斯校區召開。

在那次大會上展出了一個接吻設備,讓現場嘗試的觀眾很是興奮。倫敦城市大學的Emma Yann Zhang和他的同事開發了一個怪誕的、全天工作的、多感應裝置的接吻設備,能讓情侶遠程接吻。

在一個展示環節中,一名測試者把自己的嘴放置到一個放置了傳感器的平板上,她的吻的感覺被傳給手持另一台設備的人。當被問到與真實的接吻感覺相比有何差別,接收者説,“它不是濕的”。

大會上,演講者和觀眾提出了令人激動的問題。對於生活非常忙碌的人來説,性愛機器人是否偶爾會有助於使婚姻更容易?我們怎麼看最近機器人克隆的電影女演員斯嘉麗·約翰遜,誰在電影中提供了操作系統的温暖和誘人的聲音?

我們是否應該關注倫理問題,比如瑞士教授 Oliver Bendel 博士提出的關於性愛機器人是否有權對某些極端要求説“不”的問題?

我們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David Levy在本次會議上做的演講。


機器人的發展趨勢

機器人的發展趨勢已經逐漸從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發展到專為老年人提供護理的機器人,根據這一趨勢,伴侶機器人的出現也是情理之中的。這些伴侶機器人將非常接近真人,對異性極富吸引力,完全能夠在一段兩性關係中扮演好愛人的角色。這會引發一系列針對人與機器人兩性關係的爭議。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人類學教授阿瑟哈金斯(音譯)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曾因預言2000年之前必將出現人與機器人通婚的案例而引發一片譁然。這位教授當時出席了不少電視訪談節目,據他説,撥打節目熱線的絕大多數觀眾在經歷了最初的震驚之後,無一例外地都在詢問如何能買到這樣一款機器人。

儘管這位教授預言的時間不是很準確,但研發這一類機器人的設想確實已提上議事日程了。10年前我在意大利的一個學術研討會上提交了三篇論文,據我所知,這是此類話題首次在學術領域被正式論及。當時這幾篇論文影響不大,但第二年關於人類和機器人的愛與性的問題已經被比較廣泛地討論了。

未來數十年內,人類對自己生活伴侶的要求,已經可以通過技術在機器人伴侶身上實現了。這些機器人伴侶耐心、善良、有愛心、忠誠、堅韌、偶爾抱怨、會恭維人、健談,還能分享你的幽默感,他們不會醋意大發、自大、粗魯、自私、易怒…除非你希望他們如此。所以選個機器人過日子真的是個不壞的主意呢。

任何關於人類和機器人通婚的討論都繞不開一個問題:我們把智能機器人看成何物?我們該如何定義他們?

機器人的人格化將逐漸引發法律制定方面的問題。用不了多長時間,整個社會都不得不考慮,該如何看待機器人的身份。他們是人嗎?或者,他們是某一類人嗎?他們的法律身份是什麼?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應該遵循什麼法律?他們自身又應該遵循什麼法律?

關於機器人法律權利的爭論已經持續了超過30年,早在1985年,就有一篇題為《機器人的法律權利》的學術論文問世。這些爭論不久將在法律條文中有所體現,而這些法律條款也勢必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人類和機器人通婚是否合法化的根本問題在於,機器人在法律上是否被視為人類,或至少是某種形式的人類。

近年來,有不少論文都探討了這一話題。

我們應該把機器人視為人並且保護他的意願嗎?有人基於科技法和賦予機器人人格的合理性主張將機器人視為人類,並展示了機器人是擁有完全意識的實體,而通過分析這種意識,可以獲悉機器人的意願。同時,認為未來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可能會以人類大腦的研究為基礎。

一個人戴上一條假肢,仍然會被視為人類,即使再多戴幾條假肢也是一樣。一個人即使安了人工心臟,其人類的本質也不曾稍減。那麼,如果一個人的大腦被部分地切除或用機器替換了,他還是人類嗎?如果他的大腦全部是人工的呢?既然人不會因為擁有部分的人工肢體而失去作為人的本質,那我認為機器人也不應僅僅是因為和人類的構造不同,就被視為欠缺作為人的本質。這種區別也不應成為剝奪機器人權利的理由。

承認伴侶機器人合法性的法規的出現,將逐步推動對於機器人人格、權益乃至最終人類和機器人婚姻合法性的認可。

1967之前,美國的一些州還不承認跨種族婚姻的合法性;更具爭議性的是同性婚姻的合法性。直到現在一些同性伴侶還在爭取他們婚姻的合法權益。

有人從“婚姻”的定義來探討人和機器人婚姻的合法性。美國婚姻法中曾將婚姻定義為在“男人和女人”之間,這種定義後來因被視為違憲而取消,也由此為同性婚姻合法化鋪平了道路。我預計未來二三十年針對人和機器人婚姻合法化的爭論也將圍繞婚姻的定義展開。

對於同性婚姻的批判主要來源於宗教的壓力,不過聖經裏可沒規定婚姻不能是人和機器人之間的事情。

對於同性婚姻的另一個質疑是他們是否能像異性戀父母那樣盡到養育子女的責任,而研究表明,子女的成長和父母的性取向沒有直接關聯。在我看來,智能機器人也一樣可能盡到父母的責任。實際上,真正影響到子女成長的,反而是社會對於父母婚姻合法性的認可程度。如果社會能廣泛認可人與機器人的婚姻,那麼他們養育的子女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壓力和經歷的焦慮也會大為減少。

有學者列出了機器人在婚姻中應達到的標準:認可,理解,有做出決定的能力。如果機器人達到了這三條標準,充分理解了婚姻的定義,並能做出自主的選擇,那麼他去主動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又有何不可呢?如今我們已經能比較公開地討論人和機器人的婚姻問題了,這對於我們的上一輩人來説是不可想象的。可以想見,我們的後代會延續對這一問題的討論。隨着AI技術的不斷髮展,隨着機器人和人類的關係越來越親密,這種關係為什麼不能上升到婚姻的高度呢?

暢銷書《與機器人的愛與性——人與機器人關係革命》

David Levy 是2007年暢銷書《 與機器人的愛與性——人與機器關係革命》一書的作者。

在這本全面審視人和他們渴求的無生命之物的情感和生物關係的專著中,David Levy首先提出了人類和機器人之間的愛,繼而探討二者之間發生真實性行為的可操作性。為了讓讀者對這種可能性泰然處之,Levy先用人類之間的愛、人類對寵物的愛(包括虛擬寵物)、甚至人類對摩托車的愛做了比較。由此引申,Levy認為,這些情感距離人對機器人的愛只有一小步之遙。他也檢視了人類的性需求,回顧了充氣娃娃和其他性用品的發展,指出隨着和性需求相關的技術變得日益複雜,社會對於正常性關係的觀念已經並且會持續變化。Levy描繪出了一副引人入勝的畫面,我們曾經認為冰冷堅硬的機器不就將成為滿足我們心靈需求的伴侶,而未來的人們將會對此習以為常。

有評論者(ROBIN MARANTZ HENIG,2007)認為David Levy在他的書中努力想讓讀者開闊視野和思路,相信未來和機器人做愛做的事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宣稱人和機器人之間的性體驗要比人類之間的更美好,但他忽略了一個前提:我們人類是否願意這樣?在第二屆人類和機器人的愛與性國際會議上,David Levy的演講甚至特別強調了要尊重機器人的意願,而對於人類的意願,他只是用一個笑話一筆帶過: 人人都會問,我到哪兒能買一個(性愛機器人)?

在本次會議上,David Levy指出,藉助性愛機器人,那些因為受到創傷而出現脱離社會傾向的人會變得更加均衡,而反性愛機器人組織的聯合創立人Kathleen Richardson持反對意見:充氣娃娃本身已是對女性的物化,而利用充氣娃娃幫助戀童癖和強姦犯擺脱他們的黑暗衝動本身就是個壞主意。“如果一個人不能和其他人建立聯繫”,她説,“那麼他需要的是治療,而不是充氣娃娃。”

David Levy引人遐想地預測了機器人的快速發展,並預言2050年之前人和機器人的婚姻就會合法化,甚至更早。我們是否應該同意他的觀點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資料來源:36K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