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眼中的 iPhone 6:解答你可能最關心的 4 個問題

愛範兒 於 10/10/2014 發表 收藏文章

我是一名有“5 年經驗”的iPhone 用戶。回想過去5 年的“換機之路”,每次升級iPhone 都有一個足以說服自己的理由——這個理由曾經是“更快的速度”、“突破人眼極限的屏幕”和“安全便利兼得的指紋解鎖”……

iPhone 6 給出的理由,是Bigger than bigger。而我們最關心的問題是:當蘋果也開始做大屏手機,會有什麼不一樣?我們的iPhone 6 評測,希望能夠解答這個問題。

本文主角是4.7 寸的太空灰iPhone 6,購入渠道為美國Apple Store,型號為A1549(Verizon),該型號不能使用中國移動3G/4G,其他國內運營商網絡均可使用。

iPhone 6 的外形/手感如何?

經歷了iPhone 4 到iPhone 5s 的四代“棱角分明”,“鵝卵石造型”在iPhone 6 上正式回歸。如果說此前iPhone 的小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手感上的缺憾,那麼把iPhone 6 做薄做圓,幾乎是“沒有退路”的選擇。


2.5D 屏幕是iPhone 6 外形上的最大亮點。 3 年前的Nokia N9 已經讓我們見識到2.5D 屏幕的魅力,如今iPhone 上的它,與iOS 系統的“邊緣右劃返回”手勢完美契合。不過這塊2.5D 屏幕與金屬包邊之間的縫隙帶來了一些小問題,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夾到一些衣服上的絲狀物。至於頭髮,我暫時還沒有機會夾到。


iPhone 6 擁有近乎完美的手感,4.7 寸大小在日常使用中也有很好的舒適程度。與我另外使用的兩部大屏手機(Nexus 5 和Smartisan T1)相比,iPhone 6 的操作感超出了不止一個等級。


iPhone 6 外形上的幾個細節變化:iPhone 6 的電源鍵移到了右側,位置剛剛好;音量鍵由此前的圓形設計變成了圓角條狀按鈕,手感有了不小提升;另外,底部的麥克風和揚聲器分別被簡化為1 個孔和6 個孔。


iPhone 6 背部上的信號條恐怕是外界吐槽的一大設計問題。但從工程的角度講,要保證擁有全金屬外殼的iPhone 6 的信號強度,連接的注塑區域是必須的,注塑區域背後隱藏著包括主天線、WiFi 天線、藍牙天線、NFC 等元件,這點可以在HTC M7、M8 身上驗證。但值得商榷的問題在於——為什麼要將大面積的注塑設計在機身弧面處?

另外,那個突起的攝像頭也是設計上的一大槽點,但這恐怕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在相機光圈大小不斷提升、成像質量不斷優化的今天,相機元器件的厚度控制哪怕降低1mm 都十分困難,要保證更好的成像質量,就不得不在機身厚度上做出妥協。從實際體驗中我們發現,這顆凸起的攝像頭不僅影響觀感,相機的磨損恐怕也會是一大問題。蘋果這次為深圳華強北的iPhone 套殼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所以,從上述兩個角度分析,iPhone 6 的整體設計和工藝已經從此前的美感優先變為兼顧生產難度和美感。在當今百花齊放的手機圈子,iPhone 6 固然在設計和生產工藝上出類拔萃,但已然不是孤獨求敗的地位了。


iPhone 6 的“單手模式”表現如何?
讓我們先把時間撥回 1 年前。彼時iOS 7 新鮮出爐,大眾忙著對其設計指手畫腳,我則很篤定認為“右劃返回”是iOS 7 最喜聞樂見的特性。

1 年過去,曾經經典的“擬物化風格”看起來已經老舊得讓人唾棄,而絕大多數的第三方app 除了設計風格靠向iOS 7,也積極採用了“右劃返回”手勢。

這一年的生態鋪墊,顯然就是為了大屏iPhone 準備的。但這還不夠——我們知道放在app 頂部的不只有返回按鈕,於是蘋果為iPhone 6 推出了單手模式:雙觸Home 鍵可以讓整個屏幕內容下移,方便用戶點擊頂部區域的內容。

好的,你或許會說類似的功能其實已經在Smartisan OS 上已經出現。恰巧我剛剛體驗了一個月的Smartisan T1,針對這一特性也不妨拿兩者比比。個人體驗的結論是:蘋果在用戶體驗細節上的拿捏要更為成熟,姿勢也更為優雅。

喚出通知中心是手機上最常用的操作之一,而試過的人都知道,在大屏手機上單手完成此操作極其糾結。 iOS 對此的單手優化方案是:在觸發下拉懸停之後,你可以在屏幕上半部分的任一空白處下拉通知中心;但Smartisan OS 的方案是:你需要非常糾結地讓拇指“點擊”到通知欄才可以下拉通知中心。下圖的紅框區域分別為兩者的有效操作區。


另外,iOS 在下拉懸停“回彈”的處理方式上也相對靈活,這主要得益於雙觸Home 按鍵的觸發形式。

Smartisan OS 是通過“拇指較大面積與屏幕接觸”來將整個屏幕下拉,一次點擊之後馬上回彈(不會有第二次點擊機會)。這樣的問題在於,當這次點擊是喚出菜單且需要第二次點擊的時候,再次將屏幕下拉會導致菜單收回,因為下拉操作會被系統判斷為一次點擊。以Press 為例,點擊右上角喚出菜單後,屏幕回彈,如果我再次觸發下拉懸停,菜單則會消失。


iOS 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你可以輕易通過雙觸Home 鍵來再次將其下拉。而且,值得注意的是iOS 在處理單擊後的回彈,在不同app 裡不盡相同。在我測試的多數情況下,比如彈出鍵盤或進入到新的操作界面,單擊之後會馬上回彈。例外則出現在微信以及Vesper 的右上角菜單,點擊之後並沒有回彈,如下圖。


總的來說,“右劃返回”+“單手模式”很好地緩解了單手操作iPhone 6 所帶來的不適感。比起只顧做大屏,不在系統上做單手優化的大部分Android 廠商來說,蘋果為用戶做的充分鋪墊和準備更為讓人讚賞。

iPhone 6 的 app 適配情況如何?
我們似乎已經習慣這樣的情形了。從Retina 屏幕,iPhone 5 的黑邊甚至於iOS 7 的新設計風格……每一次iPhone 軟硬件的大升級,iOS 的app 生態圈都會經歷一次“陣痛”。

儘管蘋果在發布會上告訴我們,現有app 在iPhone 6 和6 Plus 上依舊“漂亮”“文字清晰,色彩艷麗”,而現實情況是——等比例放大的app,略微發虛的字體雖然不影響使用,但還是讓人感到有點難受。以下為尚未適配iPhone 6 的Dropbox iOS 客戶端:


從我安裝的app 來看,目前適配了iPhone 6 的有Acompli(郵件客戶端)、Vesper(筆記)、1Password(密碼管理)、Tweetbot(Twitter 客戶端)、Instapaper(稍後閱讀)、印象筆記、Fantastical(日曆)、Storehouse 等應用,大多為國外產品。以下為適配了iPhone 6 的印象筆記和Tweebot:


國內適配iPhone 6 的產品則寥寥無幾,像百度地圖這種火速跟進的大廠app 更是非常少見。這大概與iPhone 6 還沒在中國大陸正式上架有點關係,希望10 月17 號後情況能有所改善。在這之前,嚐鮮的iPhone 6 用戶就只能暫時忍受不太完美的app 們了。

iPhone 6 的續航如何?
每一代iPhone 的續航能力都差強人意。也正因如此,人們期待突破。我對手上這部iPhone 6 的續航表現沒有太大奢望,因為無論如何,我都是得帶移動電源出門的。

不過鑑於不少朋友對iPhone 6 的續航感興趣,我也簡單記錄了一下iPhone 6 從100% 開始的電量使用情況,這是一次“不嚴謹”的續航測試,結果僅供參考。

引用
23:28 100%
重度使用:3G 網絡下 30 分鐘微信
00:13 95% 連上 Wi-Fi
期間10 分鐘微信,其餘時間Wi-Fi 網絡下待機
00:40 90%
3 分鐘微信,關閉後台應用刷新
00:48 88%
重度使用:郵件,裝app,微信,iMessage,瀏覽網頁等
01:36 73%
重度使用:瀏覽網頁,微信,App Store 等
02:00 65%
保持原有設置,不開飛行模式的情況下待機
07:20 61%
待機+輕度使用
08:38 55%
看了 5 分鐘優酷視頻以及少量微信
08:52 50%
到公司,被同事各種把玩(拍照,打開app,瀏覽網頁等等)之後
10:02 37%
寫文章期間輕度使用
13:56 16%
寫文章期間輕度使用
16:56 1%

以下為16:56 系統顯示的電量使用情況截圖:


此外,我也對iPhone 6 進行了一次充電測試:使用iPad mini 2 配備的2.1A 充電器,將iPhone 6 從1% 充電到100% 共用了130 分鐘。這裡需要指出的是,使用iPad 充電器給iPhone 6 和6 Plus 充電,可以獲得更快的充電速度,具體可以參考macrumors 的這篇報導。

iPhone 6 超乎預期了嗎?
蘋果依舊可以說iPhone 6 是世界上最好的智能手機。是最強大的品牌號召力,最一流的工業設計水準,最先進的移動操作系統,最繁榮的app 生態圈造就了iPhone 6。可以預見的是,市場將會毫不掩飾地表露它對iPhone 6 的青睞,銷售數字會告訴我們一切。

但我們有另外一個疑問:iPhone 6 稱得上是一款超乎預期的產品嗎?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我們總期待蘋果能夠做出超乎預期的產品,因為一直以來它就是這麼做的,這也是之所以人們如此熱愛蘋果的原因。

但顯然,大屏幕甚至更大的屏幕——這個在Android 世界上演過無數次的戲碼——在iPhone 上再怎麼喜聞樂見,也無法成為一個“超乎預期”的理由。 可惜,大屏恰恰就是iPhone 6 的最大賣點。

引用蘋果本有機會不只是做一個更大的iPhone,而是探索出我們可以如何更好地以不同方式使用大屏iPhone,或者大屏可以如何改變我們與設備的交互形式。但蘋果並沒有做這些,它就只是做了一個更大、更好的iPhone,而已。

這是The Verge 的iPhone 6 評測裡我最認同的一段話。你可以說是我期望過高,但如果僅僅只是給了人們想要的,蘋果是不是就沒那麼“蘋果”了呢?
注:本​​文由何宗丞(文字),黃思俊(攝影)協助完成。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iPhone 6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