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搭載 810 的 LG G4 稱得上一部旗艦嗎?

愛範兒 於 12/05/2015 發表 收藏文章

轉眼又是新一年旗艦發佈,LG G4 獲得的關注度顯然沒有別家機型多,產品的爆料都要 LG 官方親力親為,甚至在手機正式發佈之前就已經沒有什麼祕密可言了。不過還是有一些很值得推敲的產品細節,比如 LG G4 採用的處理器是高通驍龍 808,要知道 LG G Flex 2 可是全球第一款採用高通旗艦級處理器驍龍 810 的機型。

為什麼不用驍龍 810?

關於這一問題想必不少人已經瞭然於心了,那就是 810 的温度控制存在“先天性”缺陷,Galaxy S6 拋棄高通處理器也多半是因為這個原因:

引用驍龍 810 四核 2.0GHz Cortex-A57+四核 1.5GHz Cortex-A53 的 big.LITTLE 架構設計中,A57 核心的能效比太低,相比 A53 核心,性能增長了 56%,但功耗卻恐怖地增長了 256%。

也正因為這一缺陷,ARM 下一代的 16nm A72 架構芯片將會在 2016 年上市,具有更出色的能效比。也就是説,A57 的存在週期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大批量生產的 A57 架構芯片目前只有三星 Galaxy S6/S6 edge 上的 Exynos 7420,高通 810 至今難產,小米 note 旗艦版也是剛剛發佈)。

然而,Android 從 32 位向 64 位過渡之際,高通不得已拋棄原有的 Krait 核心設計,轉而採用 ARM 原生架構,然後就遇到了這麼一件“糟心事兒”。再加上 20nm 的驍龍 810 在製程工藝上不及相同核心設計的三星 14nm Exynos 7420,高通退無可退,只能是硬着頭皮吃下了 A57。

好在業界有能力生產設計處理器的廠商就這麼少數幾家,聯發科還在奮力衝擊中高端,發佈新品牌 Helio;三星在業界的名聲並不好,HTC 就在 AMOLED 屏幕上吃過苦頭,而 14nm 工藝的 Exynos 7420 是在 AMOLED 屏幕之外,三星少數幾項獨步天下的技術優勢,短期內會被三星獨佔;英特爾 x86 架構芯片由於軟件適配和優化上的難度依舊會讓主流品牌敬而遠之。

再加上高通在基帶芯片上的獨家優勢,很多手機廠商和高通共同承擔着這一芯片難產之痛。正如上面的分析,旗艦機型除了驍龍 810 之外並沒有更好的選擇,所以即便是有問題也是會一起合作解決,比如小米就表示專門派出工程師和高通合作,解決 810 發熱問題。

但是,驍龍 810 發熱控制不佳卻已經是事實。在 LG G Flex 2 的評測公佈後,多家媒體指出驍龍 810 存在很嚴重的降頻現象,HTC One M9 也不例外,三星 14nm Exynos 7420 則憑藉着更先進的製程工藝彌補了發熱的風險。

降頻最直接的作用是減少發熱,帶來的後果也是顯而易見:手機運行流暢度不夠,其性能表現甚至被驍龍 801 趕超。這在 LG G flex 2 和 HTC One M9 的評測中都有提到。LG G4 採用高通驍龍 808 既是明智之舉,也是無奈之舉。

那麼,驍龍 808 夠用嗎?

LG G4 的主要參數規格:

  • CPU:雙核 1.8GHz Cortex-A57+四核 1.44GHz Cortex-A53
  • GPU:Adreno 418
  • RAM:3GB LPDDR3-933

LG G Flex 2 的主要參數規格:

  • CPU:四核 2.0GHz Cortex-A57+四核 1.5GHz Cortex-A53
  • GPU:Adreno 430
  • RAM:3GB LPDDR4-1600


雖然在處理器主頻、GPU 和 RAM 上,808 和 810 還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在實際的測試中,由於前面講到的降頻現象,在 Ars Technica 的測試中,808 的成績在某些項目上甚至比 810 要高一些,比如 Geekbench 3 的多核心測試,LG G4 3493 的總分高於 HTC One M9 的 2719。當然,這一成績在三星 Exynos 7420 面前可以説是慘遭碾壓。

在實際的使用中,LG G4 的運行十分流暢,但在與 Galaxy S6 和 HTC One M9 進行仔細比較時,還是能夠發現後面兩款機型的速度更快。好的一點是,LG G4 也沒有出現 LG G Flex 2 和 HTC One M9 上的延遲卡頓現象。性能上足夠用,但並不突出。

其他

當眾多手機品牌開始在機身材質上做文章,採用金屬機身增加顏值的時候,LG G4 依舊採用了塑料材質,雖然有皮質後蓋可選,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手機的氣質,但比之於 iPhone 6,Galaxy S6,HTC One M9,LG G4 顯得廉價很多。

與 LG G3 相比,G4 的邊角設計更加凌厲一些,同時正面面板有一定的弧度,但弧度遠小於 G Flex 2。The Verge 表示這樣的弧度設計使得機身握持手感更好。


和前代產品一樣,LG G4 依舊採用了 5.5 英寸 2560*1440 分辨率的屏幕,整機尺寸也比較接近。屏幕的尺寸決定了它不可能是一款便攜的手機,但也不會趕上 iPhone 6 Plus 的體積。屏幕的顯示效果相比 G3 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亮度更高,色彩準確度更高,陽光下的可視性也不錯,同時更省電。

從 G2 開始,LG 嘗試了一種新的按鍵佈局方式——背面,G4 也不例外。這種設計其實很難稱得上是創新之舉,更多的是使用習慣的問題。

在拍照上,The Verge 給了 G4 很高的評價,1600萬像素的傳感器,拍照畫面鋭度、細節、色彩還原、白平衡都很優秀。不過在對焦速度上差強人意,雖然有激光對焦技術加持,它在一些場景下的對焦速度要比其他機型更慢。

G4 帶來了一個“返璞歸真”的設計:它可拆卸後蓋,可更換電池。不過卻少了一些更有價值的功能,“無線充電”、“快速充電”一概欠奉。G4 的續航成績倒是比較出色,重度使用也能夠堅持一天的時間,一般情況下可以堅持到第二天。


一部不夠驚豔的旗艦

LG 似乎一直是一個很小眾的存在,在國內手機市場更是如此,渠道鋪貨從諾基亞滑落神壇之前就已經開始收縮,各大電子賣場的 LG 專櫃也是蹤跡難覓。但我們一點也不用懷疑 LG 做手機的功力,無論是與 Google 合作的 Nexus 4、Nexus 5,還是 LG G2,都不遜色於當年的其他旗艦級 Android 機型,其中 LG G2 更是被看作“被低估的一代旗艦”。

然而到了 2015 年,LG 的全新旗艦機型 G4 就沒有那麼突出了,雖然有着主流的配置,2K 屏幕,優秀的拍照,不錯的續航。但整體看來中規中矩,沒有讓人驚豔的外觀,沒有頂尖的性能(明智之舉),沒有跟風采用指紋識別,是一款典型的“水桶型”的手機。

題圖和插圖來自 Ars Technica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作者/編輯:郝 影
標籤: LG G4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