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一下,你的真實智力就暴露了

愛範兒 於 13/10/2015 發表 收藏文章

記得高中時智力測試曾風靡一時,同學們各自回家做那 120 道題目(也有 60 道的),比寫習題冊還來勁。幸好當時沒有朋友圈,“曬智商”僅僅停留在課間的口頭攀比。奔着愛因斯坦的 160,有的同學甚至會做好幾套題目,但由於沒法對答案,這種練習收效甚微。

引用愛因斯坦的智商只排在中游,遠低於斯圖亞特·密爾的 190、笛卡爾和伽利略的 180,只與詩人艾略特持平。唯一超過 200 的人叫弗朗西斯•高爾頓,他並沒有前幾人的名望,但他有特殊的身份:智力測量的先行者,考克斯和特曼的學術偶像。

智力測試或有它的參考價值,但畢竟只是定性的問卷打分,結果未必有多靠譜。近日在《自然神經科學》上發佈的一則研究指出,智力將可以用物理的方式進行定量測試。管你做了多少套智力題,真實智力水平將在 MRI(磁共振成像)儀器下原型畢露。
連接體:既是身份證,也是智力證

基於 126 名志願者,華盛頓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牛津大學聯合開展了一個為期五年的人類連接體工程(Human Connectome Project),嘗試描繪大腦各部分是如何傳遞信息的。每個人的大腦功能差不多,但神經的連接方式各有不同。大腦先天存在的“電路圖”就像指紋一樣唯一,儀器一掃便能分辨出大腦的身份。


不但有着身份證的功能,連接體還是人的“智力證”。志願者被放在 MRI 掃描儀上接受各種測試,結果發現他們的連接體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得分高低。“一個區域與另一個區域交流越多,你處理信息、得出推論的速度就越快。”

引用未來連線可以把求職者放進 MRI 掃描儀來判斷他們是否能成為好作者。——連線

廣闊前景下的隱憂

前景自然是光明和美好的,但目前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侷限性。研究捕捉的大腦“電路圖”只能代表大腦一個瞬間的狀態,而那些電路是如何形成的,區別又從何而來還不得而知。一位研究者説:“MRI 裏發生的事跟日常生活是兩碼事。”

加州大學智力研究員 Richard Haier 希望學校用上這項技術,看看學生適合怎樣的學習環境,容易對什麼上癮,是否有暴力傾向等等。也有學者對該技術可能引起的“神經歧視”表示擔憂,學生入學、求職者入職都可能遭遇本來不存在的歧視。

當然,這項技術的廣泛運用還遠在十年之後,關於道德合理性的爭辯大可以晚點再進行。

題圖:YouTube

插圖:連線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作者/編輯:吳 垠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