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 10 萬+ 新聞?月獨立訪客 8000 萬的新聞網站 Buzzfeed 用的是這些方法

愛範兒 於 19/02/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數字+吸引眼球”的關鍵詞為新聞標題、包羅萬有,配有大量圖片的內容、無處不在的分享按鈕、配合社交媒體所做的不同形式內容……這樣的新聞網站有人覺得是標題黨、看起來浪費時間,也有評論認為它年輕化、接地氣。但暫不評價它的內容質量,這個創立於 2006 的社交新聞網站——Buzzfeed——獲得的成功確實是巨大的:

目前 Buzzfeed 團隊遍佈 11 個國家,發佈的內容發表於 30 個平台,語言多達 7 種;另外它在 Alexa 排名中名列 129 位,每月來自美國的獨立訪客達到 8000 萬(官方稱它在全球達到的真實數據是其 5 倍以上),目前估值 15 億美元,在 2014 年的收入達到 1 億美元。

不過在今天這個新聞內容氾濫、同質化嚴重、競爭又如此激烈的情況下,這個以“社交時代的媒體公司”為標語的媒體類創業公司,到底是如何突圍而出,成為如此一個流量和收入巨人的?


內容:利用社交網絡分發

在兩年多以前,Buzzfeed 還只是一個“在工作無聊時看的網站”。不過在 2014 年末 Buzzfeed 的 CEO Jonah Peretti 卻發現,人們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了社交平台上,而不是傳統的網站。於是他決定改變公司的內容編輯策略:與其花力氣把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網站,不如直接就把內容放在社交網絡上。之後無論在最流行的 Facebook 還是更加小眾的 Telegram 等全球 30 個社交平台,都可以看到 Buzzfeed 發表的文字、圖片和視頻。

不過,相比起其他也利用社交網站來傳播內容的媒體,Buzzfeed 並沒有只停留在“把內容發表上去”這一步上。比如針對不同的社交平台,Buzzfeed 會重新整合內容,以適應這個平台上用户的瀏覽習慣。
而在 Buzzfeed 自身的網站,也在通過各種小技巧鼓勵更多的讀者把內容分享到社交平台上。除了在看新聞時“揮之不去”的側邊分享按鈕,文末設置了一個互動工具,讓用户去選擇看到這篇新聞時的感受(投票最高項將成為一個小圖標掛在題目旁)。另外文章尾部的評論區也直接接入了 Facebook。閲讀和分享,Buzzfeed 以從未有過的高度把兩者綁在了一起。


視頻:小團隊作戰,三月輪換

引用我熱愛好萊塢,我熱愛電影。我是在它們的影響下成長的。我也愛電視節目。但是,製作這些作品的方法,在現在這個時代不一定能走得通了。

Buzzfeed 電影的負責人 Ze Frank 如此表達他對傳統視頻製作方法的看法。目前,Buzzfeed 每週生產 65 個原創視頻,分發在 YouTube、Facebook、Snapchat 等社交平台上。而這個如今佔總流量一半的視頻業務,開展的時間其實只有 2 年。

Buzzfeed 電影的辦公地點位於洛杉磯日落大道,佔地 52000 平方英尺,包括一個攝影棚、測試廚房、和復古店一樣大的道具室、兩棟用以室內拍攝的洋房。和傳統的電影拍攝工作室相比,這裏幾乎沒有什麼不同。

不過在製作影片方法上,Buzzfeed 摒棄了電影工業中職位“高度專業化”的傳統,反而是讓每一位員工都成為“多面手”。另外,把團隊分為各個不多於 7 人的小組,分別負責特定一種類型的視頻。而為了不讓其中有人因為在某領域經驗較多而自滿,這些小組每三個月就會重新再整合。Frank 認為,這是使團隊遠離固化思維而保持創新精神的做法。

和 Buzzfeed 文字、圖片內容一樣,它的視頻同樣充滿着強烈的娛樂性,因而更容易實現“病毒傳播”。比如在和 NBC 環球合作的一個關於 2016 年裏約奧運會的視頻項目時,NBC 環球的作品是一個關於美國奧運選手的傳統電視節目,而 Buzzfeed 製作的卻是一些惡搞視頻:問運動員一些奇怪的問題,比如“你見過活着的火雞嗎?”,然後就真的拿出一隻火雞來,之後記錄下當事人的真實反應。雖然你説不上看完這些視頻有什麼收穫,但翻翻微博,轉發和評論量驚人的不也正是這種視頻嗎?


數據!數據!

如果説互聯網時代給媒體帶來了什麼最強大的工具,數據分析肯定是其中之一。而在 Buzzfeed,這也正是他們能夠生產那麼多受歡迎的內容的祕訣。

在 Buzzfeed 內部,衡量一個內容是否成功,除了 pv 或者分享量,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病毒式增長量(viral lift)。它指的是一篇文章或者視頻分享有多少以及有多快。在一篇對 Buzzfeed 員工的採訪中,高級編輯 Stopera 解釋了他們如何用這個數據來判斷內容是否受歡迎。

引用如果一篇文章(或者其他形式的內容)的病毒式增長量在 1.5 以上,瀏覽量大於 10 萬,那麼就説明這個內容就是值得做的;而如果只有 4 萬的瀏覽量和 1.1 或者 1.2 的病毒增長量,那麼它就是失敗的。

而為了理解人們到底是如何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分享內容,Buzzfeed 內部還組建了一個名為 Pound 的計劃。在這個計劃中,雙胞胎工程師兄弟開發了 9 個不同的指標來進行數據測量,其中一個名為“節點之間的擴展速率”。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指標,因為它顯示的是一個內容要花多長時間從 A 用户分享到 B 用户。如果擴展速率處於增長的狀態,那麼就説明這個內容很有可能走向“病毒傳播”。


而就在今天,Buzzfeed 在官方博客中表示,因為發展情況的改變, 他們會開始使用一些新的數據指標來替代 UV(獨立用户),比如“內容閲讀數”(指的是所有平台瀏覽 Buzzfeed 內容的次數)。雖然有媒體指出這是 Buzzfeed 在做數據遊戲,試圖掩飾 UV 的下降。不過,對於 Buzzfeed 這種內容分發遍佈多個社交平台的媒體來説,傳統單一的指標確實有點過於落後了。

在提到那些家族經營的報紙或者電台時,Buzzfeed 的 CEO Peretti 認為,作為一個內容生產者,在這個時代能獲得的最具競爭力的優勢就是利用技術、數據科學來懂得如何更好地管理、協調內容生產。而 Buzzfeed 在這一點上,確實走在了行業最前。

互聯網下的新聞

在創辦 Buzzfeed 之前,Peretti 是赫芬頓時報的創始人,這個曾以政治新聞聞名的新聞網站在 2011 年被 AOL 以 3 億美元收購。連續創立兩個成功的新聞網站,或多或少證明了他對在互聯網時代做新聞有着獨到的理解。而這些實踐,都為我們展現了新聞的另一種可能。

最後,分享一段 Peretti 對新聞的看法,在我看來,這正反映了新聞在互聯網時代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轉變。

引用“人們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質量就是一切。真相是,質量能有幫助,但是一堆高質量的內容實際上也沒地兒可去。”

題圖來自:phoebeparke

插圖來自:japantimesbuzzfeed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作者/編輯:黃 美菁
標籤: Buzzfeed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