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Go 都打的人類無還手之力了,為什麼讓機器人抓取個物品還那麼難?

雷鋒網 於 16/01/2017 發表 收藏文章

加州伯克利機器人教授 Ken Goldberg 愁容滿面,他不斷摩挲着手中的咖啡杯,嘴裏還唸唸有詞的説道:“讓機器人掌握這類數據怎麼這麼難啊。”

如今,人工智能已經可以輕鬆處理複雜的認知工作如協助法律和醫療研究,但對機器人來説,撿起地上掉落的衣服依然是天方夜譚。伯克利、康奈爾等大學和亞馬遜、豐田等公司都在不斷努力,試圖讓機械手擁有人手一樣的敏捷度。

如果某一天有人能取得成功,無疑將引發新一輪的機器人革命,這些靈巧的機器將進一步釋放社會生產力。

誠然,機器進入我們生活已經幾個世紀了,但它們能做的工作較為有限。“它們都被安置在固定地點,重複的做着各種機械的任務。”Goldberg 説道。不過,一旦出了工廠,在一些非結構化的環境中,如亂糟糟的房間和繁忙的倉庫,機器就會變得束手無策。


抓住竅門

“抓取某個物體聽起來簡單,人類甚至不用思考就能輕鬆完成,但對於機器人來説這一動作卻非常微妙且難以捉摸。”Goldberg 説道。但如果仔細推敲,這一過程其實要依靠我們大腦中非常複雜的網絡來完成。就拿端起馬克杯來説,人類大腦會自動計算出怎樣握持杯子最穩,它連每個指頭該放的地方都規定的清清楚楚。

人類通過進化,大腦已經有了自己高度定製的處理慣例。“雖然桌子上放的鋼筆我從來沒見過,但我知道自己能輕鬆把它拿起來。”Goldberg 説道。“在拿取鋼筆的過程中,大腦重拾此前類似的體驗,並將處理方法回傳給雙手。”現在,Goldberg 正與自己的學生教機器人學習這個小竅門。為此他們專門搭建了一個名為 Dexterity Network(敏捷網絡)的網絡數據庫,這裏存了約一萬個 3D 虛擬物品,未來數據庫存放虛擬物品的規模可能還會逐步擴展至百萬級。

去年 9 月份我參觀 Goldberg 的實驗室時,他在我面前擺了許多奇形怪狀的 3D 打印模型。Goldberg 讓我試着拿起其中一個,但我發現這些東西根本沒有可以握住的把手,於是第一次某個模型從我手中滑落了。Goldberg 稱這種形狀為敵對形狀,他認為如果自家數據庫能搞定這些形狀的物體,機器手敏捷度就能比人手還棒。

為此,Dex-Net 數據庫專門開發了一個算法,對數據庫中的每個虛擬物體,都會嘗試通過 1000 種不同的方式抓取 1000 次。三個月後,我再次造訪實驗室,在這裏我見到了 Goldberg 的得意門生 Jeff Mahler,他現在負責運營數據庫,而且已經完成了工業機器人 YuMi 與數據庫的連接。“工業機器人擅長做重複工作,但在環境不斷變換的情況下,機器人需要不斷適應自己感受到的新環境,這是個巨大的挑戰。”Goldberg 説道。

藉助 Alexa,Mahler 讓機器人把那些奇怪的 3D 打印模型放在盒子裏。機械手觸碰到那個給了我下馬威的物品後,也手滑了。不過,錯誤也能產生新經驗,如果能弄上百台一起測試的話,就能找到抓取這個物品的竅門,一台機器人學會了,聯網的所有機器人就都學會了。

亞馬遜在機器人研發上也有自己的一套。2015 年,電商巨頭推出了亞馬遜機器人競賽項目,獲勝的機器人未來可能會進入裝運中心服役,徹底替代人類工人。2016 年,該比賽的獲勝者是來自荷蘭的代爾夫特大學,他們的機器人從大包中取出了 12 件貨物並分別將它們放在了不同的箱子中。在抓取表面平滑的貨物時,機器人用到了吸盤,其他的則採用機器爪。整個過程雖然很精確,但速度實在太慢了。

伯克利大學還沒參與到亞馬遜的競賽中來,不過今年它們將參加歷史悠久的家政機器人大賽。在比賽中,機器人要完成吸塵、送飯或打掃房間的任務。不過,參賽機器人限制較多,各家團隊只能用豐田的人類支援機器人或軟銀可愛的小辣椒 Pepper。

那麼家政機器人吸引力到底如何呢?“如果花 2000 美元就能讓家裏整潔如新,我會毫不猶豫買一台的。”Goldberg 預測道。此類機器人不但能對付亂扔東西的熊孩子,還能幫助殘疾人或老人做家務,未來它們可能還會承擔外出購物的任務。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注意到,一家名為 Seven Dreamers 的公司已經做出了疊衣機器人 Laundroid,經過多年研發,這款產品今年 3 月就將正式上市,不過它動作非常緩慢,而且只會做疊衣服一個動作。

康奈爾大學的光導管

給機器人一雙靈巧的手

回看 1973 年的原版《西部世界》電影中,機器人只安裝了略顯畸形的手。不過,即使幾十年過後,現在的機器人也沒什麼進步。 Goldberg 自家實驗室研發的 YuMi 機器人有兩根剛性手指,它們像大白鯊一樣可以開開合合。如果它們能用上完整的手,抓起物品來肯定會輕鬆得多。

不過,眼下 Goldberg 團隊的主要任務還是對現有工業機器人進行改進,要打造未來機器人靈巧的雙手,用到的方法可完全不同。

在這方面,康奈爾有機機器人實驗室擁有一定的領先優勢,它們的機器人像人一樣擁有 5 根指頭,這五根指頭還是硅膠打造,而非生硬的金屬。“簡單來説,每根指頭就像一個氣球,而驅動它們的則是壓縮空氣,其原理與我們常見的彩彈槍類似。這種人造手指的底部幾乎不能動彈,但充入空氣後,其頂部可向內彎曲模擬人類手部動作。”

從理論上來講,你甚至可以順利的和康奈爾大學的機器人握手,未來這項技術可用來打造仿生手。

有了柔軟的手指,抓取物品的過程就會簡單許多。“我們的仿生手可以根據物體形狀變形,因此它可以不借助算法就抓取任意物品。“康奈爾大學專家 Shepherd 説道。

康奈爾大學的仿生手並非業界獨一無二的產品,Bebonic 和 Open Bionics 公司也已經有完成度非常高的靈巧機械手了,不過它們依舊需要人類來操作,只有連接上殘疾人斷肢的上部,才能採集到精確的電信號。此外,打造這些機械手花費巨大,一般人根本負擔不起。下一步,Open Bionics 的目標是將自家的機械手產品售價降至 3000 美元左右。

Shepherd 非常看好自家的硅膠仿生手,一旦大規模量產,其成本只要 50 美元左右。不過,康奈爾大學的真正的殺手鐗還是在傳感器上,它們非常精確而且量產起來相當簡單。

康奈爾大學在仿生手的每個手指中都植入了三根聚氨酯管,研發人員將其稱為光導管,它們可以像光纖電纜一樣工作。每根光導管兩頭分別安裝了 LED 等和光電探測器,穿過光導管的光會隨着手指的彎曲逐漸變暗。隨後,只需將廣電探測器讀取的數據進行整合,機器人就能獲取每根手指的位置和它與物體接觸的程度。由於可以感知外部壓力,未來手指還能擁有痛感。


長路漫漫

想要擁有人手一樣的敏捷度,機器人還有許多機械和計算問題需要克服。“人手非常複雜,它們是細胞級的精準進化產物,我們現在的工作只是低水平的模仿而已。未來,康奈爾大學仿生手上的傳感器可能會從 3 個增加到 100 個,但要想實現能與人手匹敵的神經密度,我們需要數千個傳感器。”Shepherd 説道。

需要注意的是,僅僅增加傳感器並不能完美的解決仿生手的敏捷度問題。“在傳感器數據的處理問題上,我們推進的很慢。”Goldberg 説道。“所以,光有傳感器可不夠,與其搭配的算法必須得跟上。而且説實話,我們與理想中的要求還差的很遠。”對於被家務困擾的家庭主婦來説,這是個壞消息,但它卻保住了許多靠力氣吃飯人的飯碗。

Via. FastCompany

雷鋒網版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大壯旅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